道教常识问答 |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问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答:道教以“道”名教,“道”自然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信仰的全部内容都从一个“道”字“生发”而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的三清大殿有一副楹联,上联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副联语来自《老子》(即《道德经》)。上联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说的,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天地万物都生成于道。当然,其中也包括人类,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下联是从万物的运动规律说的,人的行为要法地,法天,法道,也就是要法“自然”的规律。人只有“法自然”,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受到“道”的惩罚。

所以,“道”是宇宙万物的制造者、主宰者。“道”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至高无上。“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全能性、永生性、遍在性,对于人来说,更具有神秘性。“道”的神秘性则体现在道教神灵中。东汉明帝、章帝时期益州太守王阜的《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老子,即“道”,因此,道教徒祭拜老子,称为“太上老君”,并尊为教祖,就是信仰“道”。祭拜正是表示对“道”的信仰的一种形式。

问:先秦道家也讲“道”,道教所信奉的“道”与道家之说的区别在哪里?

答:“道”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最初是“道路”的意思。到了先秦时期,“道”被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赋予新意。《老子》世称五千言,“道”字竟出现了七十四次。有人分析《老子》中的“道”,认为具有五种涵义,即:“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自然界的运动”、“最原始的材料”、“肉眼看不见,感官不能直接感知”、“事物规律”等等。这样的分析不能说不对,但是,显然是有局限的。这个局限就是全部分析都是从现实世界出发,从人类已经认知的事物出发的。

事实上,人们面对的世界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认知的世界,另一部分是还没有被认知的世界。在已经认知的世界中,人们习惯地将其区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上述分析都是说的物质和精神等两个方面。至于,那个还没有被认知的世界,包括我们借助工具可以看见的然而尚未认知的世界,或者目前还无法看到和尚未认知的世界,不论宏观的或者微观的世界。“道”所包含的都应该有世界的两个部分的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的五种涵义就显得狭隘而尚未穷尽了。道教信奉的“道”的涵义,包含着一切已经认知的世界以及一切尚未被认知的世界,包含一切我们已经理解的状态运动和规律以及尚未被我们知晓的状态、运动和规律。“道”,涵盖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人类自己组织的社会,以及尚未被人类认知的任何界别,任何领域。而所有这些被认知的和尚未被认知的领域都“生发”于“道”,并受“道”所支配,依凭“道”而运动、发展和变化。

有人说“道”就是“变化”,道教的看法如何?

答:宇宙万有不是静止的,始终处在发生、发展、变化的运动中。道教认为,这是因为“道”之使然。所以把“道”等同于“变化”也说得过去,只是不够完整。太上《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里的意思就是道是“无为而无不为”地“化”着的。不过道的“化”不是勉强的作为,而是顺其自然的作为。人们如果能够按照“道”行事,变化就可能加速。当人们不顺“道化”行事,就会破坏变化,结果自食恶果。

正因为道是运动变化的,所以世界已经并且还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时候是让人眼花缭乱的。道教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这些变化。也正是在社会变化之中,道教自身也发生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人们不能以古代的一切来要求今天变化的世界,同样,也不能以历史上的道教和道教徒来看待和要求今天的道教和道教徒。

备注:内容摘自《陈莲笙文集》

学之道

标签

网友留言

全部评论
Return top